重点实验室简介
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有矿山热动力灾害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国家级中心实验室——矿山通风技术基础研究实验室、国家煤炭工业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、辽宁省煤矿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、辽宁省化石能源低碳工程研究中心。
依托学科为省一流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和矿业学科,其中安全技术及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(培育)。实验室研究方向特色鲜明,一直坚持煤炭自然发火防治理论与技术、煤矿受限空间流体动力学、煤矿动力灾害防治理论与控制3个方向的研究工作,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;队伍实力雄厚,形成了一支包括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、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”等在内的高水平研究队伍;科研条件优越,拥有7500m2的校内教学与科研基地,1000m的1:1实验矿井,设备原值超过1.2亿元;创新能力强,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4项,发表学术论文685篇(标注实验室论文377篇),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2项;人才培养质量高,获得省级学位论文奖7人,省市级优秀研究生18人。
实验室在矿井通风和矿井自然发火机理研究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。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,包括火灾防治方面2项:“煤炭自然理论及其防治技术应用与研究”、“大同矿区复杂开采条件煤炭火灾防治关键技术”,动力灾害方面2项:“煤矿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成套技术”、“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深部动力灾害一体化预测与防治关键技术”。在矿井通风方面,自主研发的“矿井通风仿真系统”已在全国200余座大型矿山推广应用。
人员从事专业涵盖了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、矿业工程一级学科、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等;在高层次人才方面,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,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2人,“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国家级人选2人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7人、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、国家安全生产专家3人、国家“万人计划”领军人才1人、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1人、全国煤炭行业653工程矿井通风首席专家1人、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1人、国家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评审专家1人、中国科协“青年人才托举工程”入选2人,6人次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近5年来,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、省部级科研项目87项。在矿山热动力灾害与防治领域形成了一批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,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62项,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省部级科技奖励61项;获授权发明专利68项,获软件著作权5项;发表论文685篇,其中标注实验室论文377篇(SCI/EI收录129篇);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21部。
实验室扎根于东北及蒙东地区,服务范围遍布华北及“晋陕蒙新”各大矿山生产基地,辐射到华东及华南地区,拓展到“一带一路”国家。在矿井通风、煤炭自然发火、冲击地压等方面的理论研发、技术创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。实验室是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通风安全与健康专业委员会、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防冲击地压专家委员会、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动力灾害防治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团体的挂靠单位。
实验室以安全、高效、智能、绿色为导向,瞄准国内外矿山智能建设、安全绿色开采等核心技术难题,近五年,面向能源资源安全与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需求,紧密围绕设定的3个研究方向开展工作,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,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。在煤炭自然发火防治理论与技术方向,系统开展诱发煤炭自燃的活性基团图谱研究;在煤矿受限空间流体动力学方向,提出矿井智能通风框架结构,开发了矿井智能通风数字孪生系统;在煤矿动力灾害防治理论与控制方向,研发冲击地压灾害防控成套技术与装备,建立防控技术体系,攻克支护快速让位吸能关键核心技术,发明巷道吸能防冲液压支架,研发冲击地压巷道吸能防冲支护技术等。